“如果不知道创业要做什么,那就做社交吧。”
回想起四年前,一位创业导师在一场创业峰会上说的话,许锋脸上表露出些许无奈。他告诉懂懂笔记,正是那位导师的一句话,让决心离职创业的他,开始扎根社交圈子。
机会不多,出手必须稳、准、狠
作为万千创业大军中的一份子,许锋和团队入驻到位于杭州的创意产业园已经三年多了。然而,社交领域的创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,光是“需求”二字,许锋和团队便琢磨了将近两年时间,Beta版也推出再否掉了好几个。而近两年来市场热点从熟人社交转到匿名社交,用户对“荷尔蒙”与“孤独感”的需求比重,也越来越低。
“社交应用既要满足用户的需求,又要独具亮点、与众不同,做出好的应用确实很难。”他指着一份社交领域的研究报告表示,如今能叫出名字的社交应用,至少在40款以上,而正处于“孵化”、“创业”阶段的各类社交应用,更是不计其数。
在他看来,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社交应用诞生。如果缺乏亮点,在功能上盲目跟风,那么产品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于是,找准目标用户的需求,并与竞品在功能、角度上拉开距离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“但找准竞品还没实现的用户需求并不容易,也很冒险。”许锋告诉懂懂笔记,市面上知名的社交应用有40多款,基本上已经将用户的各方面需求都满足了,只剩下部分“刁钻”角度,可以让创业者去摸索。
陌生社交、树洞社交、视频社交......能够想到的方方面面,基本都“花落名家”。他身边曾有朋友另辟蹊径,尝试推出VR社交,但在投入大量研发成本之后,受制于硬件技术的局限而宣告失败。
“相比行业巨头,创业者没有太多可尝试的机会,只能稳、准、狠。”为了不重蹈同行剑走偏锋、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覆辙,许锋将创业初期的精力,全都投入在社交应用市场的调研上。
他表示经过两年的需求分析,团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年轻用户的社交圈层很小,且普遍有社交恐惧症。他们在生活、工作、学习中,存在大量有待发泄的情绪,无人倾听、无处倾诉。
“通过匿名的发泄方式让用户彼此找到共同话题,也是一种社交方式。”感觉在社交圈里暂时并没有类似针对性的产品,许锋决定放手一搏。于是,他和团队一边寻找融资机会,一边开始着手应用开发。在2018年12月底,他们终于推出了第一版吐槽+发泄社交应用,并通过有限的资金进行了市场推广,接下来的将是难熬的等待。
无论是社交也好,创业也罢,都讲究错位竞争。只有特立独行,并能满足一部分用户需求的功能,才能在激烈的行业中生存。那么,满足独特的角度与需求,是否就能做出一款受用户喜爱、追捧的社交爆款呢?
需求更迭,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
庄海也是一家杭州社交应用创业团队的创始人,他告诉懂懂笔记,公司推出的一款心情社交应用从2018年初上线以来,用户数量就一直没有大幅增长过。除了十万刷量的“基数”以外,至今仅增加了1386人。
所谓心情社交,指的是匿名用户通过类似于心情、签名、说说的一句话,与对方形成配对的社交关系。互不认识,但彼此倾听对方“心事”越多,通过表情表达关心的次数越多,关系值就会上升。最终,双方可以解锁聊天功能。
“双方均匿名,避免社交恐惧,聊天需解锁,避免微商广告。”庄海无奈表示,当初想法很好,前景也不错,可惜市场变化太快。2017年年底在进行应用开发前的市场调研时,他们对上万名来自不同地区的90后、95后进行了有奖调查,有超过76%认可这一社交逻辑,更有超过69%用户表示非常期待该应用的面世。
然而,2018年应用推出之后,尽管在推广、营销上投入很多成本和精力,但引流的成效甚微。有不少用户在领取平台福利之后,就成了僵尸账户。
“感觉不应该呀,都是花心力调研过需求才开发的,不是盲目跟风。”为了弄清楚这款应用不受欢迎的原因,庄海与团队2018年9月再次在相关用户范围内,发起新一轮的社交问卷调研。
然而,调研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。仅仅过了八个月的时间,心情倾听这一社交逻辑的认同率,仅剩32%。更有14%用户表示,对于这样一款社交应用完全不期待。
“这就跟玩游戏一样,一阵子兴RPG,一阵子兴RTS,变化太快了。”对于用户需求的善变,许锋也补充到,年轻用户群的需求十分善变,再加上大量兴趣潮流的引导,一款独具亮点的社交产品已经很难满足用户们长时间的需求变化。
或许,这个月还十分火爆的树洞交友,下个月就可能被视频撩骚取代。创业者很难拿捏或者预判用户需求的发展趋势,这就导致了不少社交应用还开发完成,就已经过气了。
“更可怕是产品尚未面世,半路就杀出个功能雷同的程咬金。”他告诉懂懂笔记,只要遇到一两次这样的情况,创业团队轻则士气全无,重则推翻重来,甚至宣告项目失败。
在他们看来,这种善变也造成了市场上很多社交应用看似突然崛起,但瞬间就会变成“月抛型”应用。于是乎,运气好的社交应用赶上了“流行”趋势,得以风靡一阵之,又很容易随着用户兴趣退却而昙花一现。至于运气不好的产品,经常会是胎死腹中,无人问津。
既然社交创业这么艰难,为何有这么多创业者飞蛾扑火般,争相涉足社交行业呢?说到底,还是“热钱”在作怪。
社交应用成创业者融资利器
据公开数据显示,在2011-2016年国内社交领域高速发展的这五年里,超过500家社交应用企业获得了融资。
在IT桔子发布的《2018社交领域投融资报告》中,可以看到在2018年社交领域虽然趋冷(投融资事件同比减少29.5%),但融资总额却大幅增长了68.2%。
“近几年互联网创业融资难,但社交领域融资机会还是蛮大的。”
张显裕是深圳南山区一家创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,公司旗下一款互动问答社交应用,刚刚在2018年底获得三十万元的天使轮融资,让他稍微松了一口气。
他告诉懂懂笔记,团队办公所在的商业大厦,同一楼层就有五家从事社交应用相关设计、研发、运营的创业公司。据他了解,有的企业已在社交领域中苦苦摸索了五六年。
“融资是支撑企业、团队活下去的信念,除了社交别的领域融资更难。”回想起过去等待融资的那段日子,张显裕苦笑着摇了摇头。他表示,身边有不少认识的互联网、电商创业团队,在经历失败、低谷之后,大多在去年转型到了社交领域。
他感觉近一两年因为有不少社交应用收到用户青睐,获得了可观融资。这也使得目前仍有大量热钱不断涌入社交领域,不断寻觅有潜力的社交产品。
“谁敢说做社交应用,只为情怀不为融资?”张显裕告诉懂懂笔记,社交创业需要大量烧钱,而他认识的不少创业团队都倒在了C轮融资之前。除了用户需求善变、兴趣潮流迭代等客观因素之外,更多是创始团队没有持续运维产品的耐心,“有一些直接选择套现离场,说白了还是投机心理在作祟。”
在张显裕看来,不少创业人才集中的城市,仍有大量团队在盯着社交应用做项目,或许大家都知道在微信、微博、陌陌等成熟产品后面很难有机会,但依旧跟风为的就是要“套”一笔融资。
即便最终推出的社交应用,仅仅是“寄生”在微信上的一款小程序,但只要能够有足够的流量数据可用于在资本面前“讲故事”,目标也就算是达成了。张显裕笑称,在前不久参加的几次路演中,看到好几家创业团队声称自己做的小游戏(小程序)也是基于兴趣社交的应用,让人感觉很无语。
“幸运的是我们融了一笔天使轮,这层楼的同行还有很多没融资呢。”张显裕坦言,在过去几年里社交领域里有不少创业团队,就是因为迟迟等不来融资而倒下了。
不过这个圈子并不缺冒险者,一批小团队倒下了,又会有一批新的创业团队诞生。大家都是一边开发着新产品,一遍苦苦地等融资。“我认识的一个小团队,在过去四年时间里开发了十几款不同类型的社交应用,但只有一款拿到了天使轮融资,其余的均以流产告终。”张显裕叹了口气。
结束语
社交应用市场正在越来越走向细分。用户对于社交的需求,既多元又多变。不同年龄层次,有不同的角度需求,不同的背景,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。想再出现一款“通吃”的社交软件,已经是天方夜谭。
而在资本的助推下,越来越多的创业团队看到了行业商机,从而开发出大量针对不同人群所需的社交产品。但是这其中有多少是源自做社交的初心,还是为资本意志而舞,就不得而知了。不过从行业内的一些现象中,可以发现不乏绞尽脑汁做流量数据,再“圈”一笔融资就走的创业者,也有不少创业者一边埋怨年轻人太难捉摸,一边抱怨社交关系导入不易。
或许,并不是这届产品经理“不行”,而是不少团队早已经迷失在资本的混沌当中了。
【来源:钛媒体 作者: 懂懂笔记】
上一篇:知识付费,已经过时了吗?